1909年,晚清重臣张之洞病重垂危时,给子孙留下遗嘱:“人总有一死,你们无须悲痛,我为官四十多年,勤奋做事,不谋私利,到死房不增一间,地不加一亩,可以不愧祖宗。”
张之洞,这位曾叱咤风云的晚清重臣,静卧在床,气若游丝。窗外依稀传来的车马声,让人回想起这座曾见证他一生的城市。房内,几位儿子守在床前,脸上布满愁容。而此时,张之洞的眼神中却没有丝毫的痛苦与不安。他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,已经做好了最后的安排。
“人总有一死,你们无须悲痛,”张之洞虚弱却坚定的声音在静谧的屋内回响,“我为官四十多年,勤奋做事,不谋私利,到死房不增一间,地不加一亩,可以不愧祖宗。”他缓缓道出这段遗言,目光注视着窗外。对于他来说,这是他给家族最后的交代,更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。回顾自己在晚清动荡时期的官场生涯,他感到无愧于心。
病榻旁,儿子们满眼泪水,默默点头。张之洞已然看出,作为父亲,他不仅是要告别生命,更是要将一个家族的责任、传承与操守托付给后人。他深知自己没有给家族留下多少财产,甚至连丧葬费都可能要依靠门生和亲朋来筹集。但他无怨无悔,因为清廉正直的原则始终贯穿他的一生。
时间倒回三十多年前的1867年,同治年间,张之洞初入仕途,便展现出极高的才学与抱负。他最早在浙江、湖北等地担任学官,热衷于兴学育才,培养了一批忠勇之士。清政府内忧外患不断,国势每况愈下,这给张之洞带来了巨大的挑战。
中法战争期间,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以坚定的态度拒绝撤兵议和,坚决主张用武力抵抗外敌。他知道,外交的软弱只会让列强更加肆无忌惮。尽管朝廷内部对他的主张多有质疑,他依然不为所动。张之洞总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保持冷静与清醒,他不仅是一名主政地方的封疆大吏,更是一个坚定的改革者。
他的政绩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在工业和军事领域的贡献。1890年代,他主持修筑芦汉铁路,开采大冶铁矿,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——汉阳铁厂,并且大力发展汉阳兵工厂。这一系列举措让武汉地区成为晚清时期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,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自强运动。
“如果我们连自己的铁都不能生产,怎么抵御外敌?”张之洞经常对幕僚们说。这句朴素的话折射出他深知自强的重要性。为了国家的富强,他不惜动用自己的俸禄来支持这些项目。1904年,慈禧太后赏赐给他5000两银子,他并未将其用作私人开销,而是全部捐给了家乡,建了一所小学,帮助培养新一代的学子。
张之洞一生清廉,成了当铺的常客。虽然他作为封疆大吏,收入不菲,但因为始终将资金投入到社会公益和国家建设上,个人生活过得并不宽裕。他常常笑言:“我是大清朝最富有的总督,也是最穷的。”这是他一贯的自我调侃,清贫的生活从未让他后悔。
清末时期,外敌入侵频繁,内有义和团运动,外有八国联军的入侵,国家积弱,张之洞意识到,仅靠军事力量远不足以挽救危局,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和技术。因此,张之洞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支持者和实践者。他不仅创办军事工业,培养出大批现代化的军队,还大力推动新式教育,派遣大量学生赴日本、欧美留学,包括自己的子女也在其中。
1901年后,张之洞被任命为军机大臣,进京协助处理国家大事。然而,在朝中,他常因不屈从于权势,不随波逐流而显得“孤立”。张之洞在朝廷里常常感到内外交困,但他并未因此改变初衷。一次朝廷会议后,张之洞与一位好友私下交谈,好友劝他稍作妥协,以便在政坛上获取更多支持。张之洞摇了摇头,“我从来不怕得罪人,怕的是对不起百姓和国家。”
本次论坛将由1个主论坛、9个主题峰会、20多个专题论坛组成,内容聚焦5G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区块链、小基站、量子计算、5G毫米波等新兴技术;智慧城市、智慧能源、工业互联网、智能驾驶、智慧医疗、智慧社区、智能家居、超高清视频、数据中心、应急通信、数字政务、5G专网等新型应用。
他那段时期常常夜不能寐。改革的道路上,他屡屡碰壁,但他坚持认为,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,更何况他作为大清国的重臣,必须为国家殚精竭虑。
1909年,张之洞终于被病魔击倒。此时,清廷已经步入末路,张之洞深知自己所做的一切可能无力回天。家风一向以廉洁为本。这一传统始于他的祖辈,张之洞的曾祖父在明朝时便担任过官职,以文章和忠义闻名。到了张之洞这一代,他更是将清廉当作家族的精神传承。
张之洞对子女严格要求,尤其是在钱财上,他从不放纵子孙。张之洞常对儿子们说:“君子不积私利,而务公义。你们要记住配资风险,做人要有所担当。”